心大心細活動
27 October 2025
感謝Let’s Talk ADHD的邀請 🌱讓「心大心細」能參與2025年度的ADHD關注週!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,Attention-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簡稱ADHD,是一種發展障礙。主要徵狀包括注意力不足、活躍程度過量和衝動行為。最新統計顯示,香港約有10.2%的兒童及青少年受ADHD影響。
今年十月是ADHD關注月,我們希望能透過這次活動提升大眾對ADHD的認識和關注!🌱🤲🏻😀
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 健康 #精神科醫生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 #psychology #psychiatry #陸靜思醫生 #黎智麟醫生
25 October 2025
感謝香港腦科基金會The Hong Kong Brain Foundation的邀請🌱
究竟是「雞先定蛋先?」— 先有失眠,後有抑鬱/焦慮;還是先有抑鬱/焦慮,後有失眠?相信這個是不少都市人都曾面對的迷思!
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,壓力纏身,失眠與抑鬱焦慮往往互相影響,形成惡性循環。當我們面臨壓力時,身體會啟動「戰鬥或逃跑」(fight-or-flight)反應,釋放出皮質醇(Cortisol)和腎上腺素等壓力荷爾蒙。這些荷爾蒙會使心跳加速、血壓升高、產生焦慮情緒,讓身體處於一種高度警戒的狀態。當這種狀態持續到夜晚,本應進入休息模式,身體卻無法停下來,就像一輛無法熄火的引擎,即使很疲累,也難以進入深層的睡眠。
相反,睡眠不足也會反過來加劇我們的壓力和負面情緒。缺乏充足的睡眠會削弱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功能,這是我們用來調節情緒、解決問題和進行理性思考的大腦區域。因此,睡不好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煩躁、焦慮和悲觀,對壓力的耐受度也隨之降低。久而久之,「害怕睡不著」本身,也成了一種新的壓力來源,讓入睡變得更加困難。
在今天的講座中我們拆解了這個「雞與蛋」的謎團,與大家探討了失眠與情緒問題的雙向關係、成因及症狀,並分享了實用的應對方法。
香港腦科基金會一直致力於推廣腦部健康知識,提升大眾對腦保健的認識。再次感謝邀請,讓我們有機會推廣精神健康和睡眠衛生的重要。讓我們一起關注腦部與精神健康,學習與情緒共處!🤲🏻🌱♥️
#香港腦科基金會 #講座 #失眠 #焦慮 #抑鬱症 #雞先定蛋先 #情緒問題 #腦健康 #關注情緒 #香港 #bigheartsmallheartcf #心大心細慈善基金 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健康 #精神科醫生 #黎智麟醫生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 #psychiatry
17 October 2025
感謝關注精神聯盟的邀請 🌱 讓我們有機會與公眾分享及探討關於精神科藥物的課題💊
談及精神科藥物,不少人或會感到憂慮,擔心副作用、藥物依賴等問題。這些疑慮我們非常理解。事實上,精神科藥物是治療精神健康問題的其中一個重要及有效的方法。藥物治療的原理,主要是透過調整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,從而穩定情緒、改善思想或行為症狀,讓患者有更好的狀態去應對生活挑戰和接受心理治療。
每一種藥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適用對象,治療方案亦因人而異。因此,藥物必須由醫生處方和監察,切勿自行增減劑量或停藥。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,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身體狀況,是確保治療安全有效的關鍵。
正確地認識藥物治療,是破除污名化的重要一步。我們希望能透過教育,消除大眾對精神科藥物的誤解,並鼓勵有需要的朋友勇敢尋求專業協助。記住,關心自己的精神健康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,是關愛自己的表現🤲🏻🌱♥️
#bigheartsmallheartcf #心大心細慈善基金 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健康 #精神科醫生 #黎智麟醫生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 #psychiatry #精神科藥物 #破除污名 #關注精神聯盟
14 September 2025
感謝保良局「共感.同行」青少年精神健康計劃 @poleungkukyds 的邀請🌱🤲🏻♥️ 讓我有機會與一眾青年人交流,分享關於青少年的精神健康!
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十分值得我們關注。根據本地的統計數字,接近四分之一的年輕人曾受至少一種精神疾病困擾。研究發現,學業壓力和家庭問題是常見的風險因素。
「共感.同行」這計劃概念,我覺得特別有意義。從我的臨床工作中,深深感受到「同行」的力量。很多時候,當一個人經歷低谷時,最需要的不是什麼大道理,而只是一個願意去聆聽、願意去感受、願意去明白的「同行者」。
希望各位青年人能夠藉着這計劃,一齊學習、分享,並在計劃中的「精神健康短片比賽」發揮自己的小創意。宣揚精神健康的同時,也不要忘記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健康。十分期待你們的作品🎬我們在頒獎禮再見! 💪🏻🌱🌳
25 August 2025
好開心能夠與 Let’s Talk ADHD 合作,為ADHD關注週2025作準備!這次我們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ADHD的治療!🎥🌱
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,英文為 Attention-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簡稱ADHD,是一種發展障礙。主要核心徵狀包括注意力不足、活躍程度過量和衝動行為。
📈最新統計顯示,香港約有10.2%的兒童及青少年受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影響。至今,成因仍未有結論,但研究資料顯示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是跟遺傳有關的。
注意力不足的臨床表現包括難以持續專注、容易分心、做事粗心大意、經常心不在焉、難以遵從指示、做事缺乏調理、經常遺失自己的物件、逃避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等。而過度活躍和衝動的表現則包括難以保持安坐、無時停、擅自離開座位、過份奔跑或攀爬、不能夠安靜地參與活動、說話過多、難以排隊或輪候、搶答、插嘴或者騷擾別人的活動等。
ADHD是可以被治療的,如果留意到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ADHD症狀,鼓勵大家正視問題,尋求專業協助!🙌🏻
今年十月份的ADHD關注週,Let’s Talk ADHD將會舉辦一連串的活動,提升大眾對ADHD的關注,大家記得密切留意,約定你!🌱🤲🏻
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健康 #精神科醫生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 #psychology #psychiatry #陸靜思醫生 #黎智麟醫生
21 July 2025
能夠為從小認識的朋友梓樂 @mingtai_ 寫序,是一份榮幸!
梓樂和拍檔鎮宇的書《人生不是有限公司》,透過「遺物整理」這份特別的工作,帶我們了解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。
哀傷並非線性過程,每個人的告別方式都截然不同。而整理遺物,正是一個讓在生者面對傷痛、感受回憶中的愛與溫度,從而獲得前行力量的溫柔陪伴。死亡,從來都不是禁忌。學會面對,才能更懂得如何活著。
誠意向大家推薦這本有溫度的作品。🤲🏻🌱♥️
@livesare
@enlightenfishhk
#人生不是有限公司 #梓樂 #新書推薦 #遺物整理 #悲傷五階段 #序 #從死看生 #學會活著 #珍惜生命 #閱讀 #好書推介
#bigheartsmallheartcf 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健康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
8 July 2025
感謝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西環綜合社會服務處和基恩小學的邀請 🌱 讓我有機會與一眾老師就「成長的天空」計劃,分享學童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及其應對方法。
近年來,香港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。根據本地最新的研究調查,每四位小朋友當中,就有一位在過去一年曾患上精神疾病,當中包括焦慮、抑鬱等問題。學童的精神健康無疑是值得整個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。
學童情緒健康疾病有多重的成因和誘發因素,常見的包括學業壓力、人際關係困難、家庭問題,甚至是社交媒體的影響。對於學童的情緒健康,家長和老師都擔當着同等重要的角色。及早識別學童的情緒警號,並及時提供適當的支援,是促進他們康復重要的一步。
希望透過這次分享,能提升大家對學童精神健康的認識和關注。讓我們共同努力建造一個關愛的學習環境,讓每一位孩子都有機會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。🤲🏻♥️🌱
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健康 #精神科醫生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 #psychology #psychiatry #陸靜思醫生 #黎智麟醫生
12 June 2025
感謝 Still SameShark 較早前的邀請,讓我們能夠參與 Dear My Fear「此致 我的恐懼」這個創新的藝術項目!🦈🥽🕹️
Dear My Fear是由藝術家 Still SameShark 創造的虛擬實景互動體驗,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套上強迫症與躁鬱症濾鏡的世界,一個能正視傷痕、治癒傷痛的空間。
「只有接納理解負面情緒,精神創傷才有癒合的可能。」
十分欣賞 Still SameShark 的藝術創作,以及它所傳遞有關精神健康的訊息。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藝術作品致力於提升對精神健康的認識,讓公眾對情緒疾病有更多理解與接納,為建立更包容和關愛的社會。 🤲🏻♥️🌱
Artist: @stillsameshark 🧑🏻🎨
#bigheartsmallheartcf #心大心細慈善基金 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健康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
9 June 2025
感謝賽馬會擁抱生命系列2.0 - 「心.動啟航」計劃的邀請,讓我們有機會與大家一起談談一個不常被談論,卻確切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的議題- 「孤獨」。
孤獨 Loneliness,是人類情感的一部份,而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孤獨的時刻。不論是成年人、老友記、小朋友、年青人,都會有感到孤獨的時候。
孤獨是一種感受,源於與他人疏離或未能建立聯繫時所產生。孤獨是病嗎?大家留意,孤獨並不是一種精神健康疾病。
🤔一個人的時候,才會孤獨嗎?
很多人誤會孤獨是獨自一個才會出現。其實,孤獨並不限於獨處的時候。身處在人群之中,心靈上也可以感到孤獨,特別是未能於身邊的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。
例子:📚學校被排擠、移民後不能融入新的文化和社區。
💡孤獨有多常見?
根據美國的統計數字,每3個成年人有1個感到孤獨。亦有研究指出5%-15%的青少年也有相似經歷。在COVID-19疫情的期間,孤獨感的問題更加加劇,成為全球關注的心理健康議題之一。加拿大一項研究指出,孤獨感的比例從疫情前的30%上升至50%。
長期孤獨有問題嗎?
孤獨感與社會孤立可能增加抑鬱、焦慮、自殺傾向、腦退化及死亡率。有研究指出:孤獨可能增加死亡風險達27%。
我們該如何應對孤獨感?
🤲🏻了解孤獨的來源
🤲🏻主動建立有意義的關係
🤲🏻培養自我陪伴能力- 學會享受獨處,發展興趣愛好
🤲🏻減少社交媒體使用:更多面對面的交流
🤲🏻自我提醒:孤獨感是人類情感的一部分,不需要否認或感到羞恥,孤獨並不等於你不被愛或不值得擁有好的關係
雖然孤獨是正常的情感,但我們亦不要忘記它對健康的影響,學會以積極方式應對十分重要。
如果對孤獨感這議題有興趣,立即去賽馬會擁抱生命系列2.0 - 「心.動啟航」計劃 TAG真啲YOUTUBE留意最新一集 「你孤獨嗎?」!
https://youtu.be/AwU0e9atqUw?si=xSd8ev7wxcggrhDj
面對孤獨,你不是獨單一個!🫂🤲🏻🌱
#bigheartsmallheartcf #心大心細慈善基金 #心大心細 #bigheartsmallheart #心理健康 #精神健康 #mentalhealth #mentalwellness #mentalhealthawareness #TAG真啲















